秋冬季节气候日趋寒冷。寒流侵袭人体引起的血管收缩、痉挛、血粘度增高,令这一时节成为一年一度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高血压
具体而言,秋冬高血压病的防治有缓急之分。对于血压尚且平稳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进行正规系统的抗高血压治疗,要避免“三个误区”——不愿长期持续服药、无症状则不服药以及不能按病情科学用药。而对于血压明显升高或波动较大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以防止高血压的进展及并发症的出现。此外,高血压患者在秋冬季节起居上注意保暖,适当体育锻炼;情绪上保持平稳,莫要过急过躁;饮食上,应控制高盐、高热量食物的摄取。
冠心病
随着秋冬气温的降低,血管收缩、血粘度增高引发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使冠心病患者频频中招。“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临床对急性心梗救治的普遍认识,可见对于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务必做到及时有效地救治。持续不能缓解的心前区憋闷疼痛、肩背部放射痛、甚者出现冷汗出、濒死感等,这些均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红色警报”。此外,一些较为隐匿的症状如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咽喉部的紧缩感、胃脘部疼痛不适等,作为冠心病患者也应高度警惕。此时,患者首先应及时就医,其次如条件允许可口服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等急救药物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作是因机体自身阳气不足,致外邪、痰浊、瘀血等乘虚而入,闭阻心脉而发。因此,冠心病患者在秋冬季的防护首先应维护机体自身心功能的正常发挥,需做到遵循医嘱、合理服用药物治疗,常见用药如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等。在此基础上,生活起居调养势在必行,其以顾护阳气、阻止外邪内侵为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起床过早,穿着、居住要温暖相宜;气候剧变、气压低时,应格外注意保暖;患者洗澡时应特别注意,不可在饱餐或饥饿时沐浴,水温适当,时间不宜过长,老年患者最好在他人帮助下洗澡。
心律失常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等。诱因和原发疾病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关键所在,而秋冬季节寒冷气候亦是不容忽视的诱因之一。
根据患者原发疾病的不同,心律失常的防治亦有所侧重。对于功能性患者主要在于去除诱因和心理治疗,通过日常生活调摄,努力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培养乐观情绪,劳逸结合,戒除容易诱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如酗酒、吸烟以及喝浓茶咖啡等。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则以治疗原发病为先,对于心律失常比较严重、症状明显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此外,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中药口服治疗、穴位敷贴等特色中医疗法对心律失常的防治有着一定优势,对症状缓解有一定的疗效。
另外,预防心血管疾病,要避开5个”坑“
1. 对高血脂的认识不清
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都属于高血脂。从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角度来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重要,而不是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也是临床医生最关注的血脂项目。
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并不会导致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当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足以启动动脉粥样硬化时,上述危险因素则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核心策略应该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终身维持。
2. 忽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一边吃降压药,一边不控盐;一边吃降脂药,一边吃油炸食品……不要以为吃了药就万事大吉了。
动脉粥样硬化是生活方式病,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最核心的策略,所有药物治疗都应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不然,药物也不能达到理想的防病治病效果。
3. 糖尿病要控制血糖,但调脂、降压等更重要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血脂代谢紊乱、血压升高,而高血糖和代谢紊乱等其他危险因素的并存,通常被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高危状况。
因此,除了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是综合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降糖、降压、降脂等。
4. 过分担心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他汀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临床获益远高于不良反应风险。
他汀引起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症罕见,发生率为1/10(万人·年);在部分患者中,他汀可导致转氨酶水平轻度增高,这并非肝毒性表现,他汀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的病例极其罕见,发生率低于1/100万人·年。
他汀可能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但危险性很小。与之相比,他汀的益处远超新发糖尿病的风险。
5. 吸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但常被忽视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疾病必须强调戒烟或杜绝烟草使用。戒烟应该是健康生活方式不可分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