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官方网站!
今日天气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

024-67961598 15204057831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科普宣传

腹部的小鼓包居然会要人命!快看看你有没有?

发布时间: 2021-05-12 浏览量:3926

69岁的高大叔一向身体健康,年轻的时候是个“健身达人”。


如今退休在家,不怎么锻炼了,但身体状况很是不错。


头几天女儿带着胖外孙从外省回来,拎了好多土特产。赵大叔想“一展身手”,弯腰就去拾起几十斤重的行李。


晚上脱衣服的时候发现肚子下方近大腿根附近起了一个小包,他躺下身体,用手轻轻一推,小包就没了。


“一定是今天拎东西的时候拧着筋了。”他想。

在后来的几个月中,一干点体力活,就会出现那个小包,一揉或者躺下就消失,他完全没当回事。结果有一天突然小包出来后回不去了,并逐渐出现腹痛腹胀,赶紧去医院就医,结果发现竟然是腹外疝嵌顿了,现在已经出现了肠梗阻。立即急诊手术,探查后发现疝出的肠管已经缺血坏死,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只好把他那一段坏死的肠子都给切除了。


什么是腹外疝

腹外疝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的一种病症。


常见症状为人体在站立、行走、劳动或腹压增高时体表可见肿块突出,质地一般较为柔软,患者休息、平卧或用手推肿块即可消失。


主要分成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白线疝等,其中以腹股沟疝最为常见。

腹外疝属于严重的疾病吗

腹外疝,俗称“疝气、小肠气”,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很多人认为这是小毛病,即使是患有疝气的人,因平时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不会考虑去治疗。殊不知,患有疝气的人有可能一辈子都没事,但也有可能随时会要命。


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疝气很容易引起肠粘连、肠嵌顿、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若出现肠坏死、肠穿孔等并发症时,患者届时只能切除坏死肠管,术后恢复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等风险。

腹外疝高发人群

这是一种任何年龄都可能出现的疾病,其中以下三种人患病的几率会更大。


1.老年体弱者,由于腹壁强度降低容易发生腹外疝。


2.长期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者,由于腹内压持续或突然增加,易发生腹外疝。


3.婴幼儿腹壁肌肉薄弱,易在哭闹时使腹部压力升高,出现脐疝、腹股沟疝。


其中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约为15:1。

并发症的表现

肠梗阻:嵌顿内容物为肠道时容易伴发肠梗阻。


肠穿孔:发生嵌顿疝时,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发展为绞窄性疝,可发生肠穿孔,表现为剧烈腹痛。


脓毒症:绞窄时间较长者,由于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可发生脓毒血症,表现为寒战、高热等毒血症状。

就医指征

当您或身边人有以下指征时,就应该及时入院就医了。


1、腹壁出现时有时无、或大或小的包块。


2、既往腹壁可复性包块,出现不能还纳,伴或不伴有局部疼痛及腹痛。


3、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4、已经确诊的腹外疝患者,出现嵌顿情况。


关于我们

ABOUT US

就诊科室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普外科

腹外疝怎么治疗?

腹外疝除少数特殊情况外,一般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手术是治愈成人疝气的唯一有效手段。婴幼儿有自愈可能,只要没有发生嵌顿,可暂时保守治疗,但如果长期存在也需手术治疗。

医院开展的技术?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开展腹腔镜疝修补术(微创),具有的优点是损伤小、美观、恢复快、术后疼痛轻,术后2天即可出院,因此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上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众多无张力疝修补术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方式。

案例介绍

54岁男性患者宋大叔半年前发现右腹股沟区有一蛋黄大小肿块,不痛不痒,当时并未在意。可这半年期间,肿块逐渐增大,站立活动时出现,平躺时又消失,右侧腹股沟区有坠胀感,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来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普外科就诊。


在刘亮主任详细诊查后,考虑为右腹股沟斜疝,必须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刘亮主任做了认真的评估和分析,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微创手术方案,决定为其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经腹膜外右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术中,通过肚脐下3个小孔将腹腔内突出部分还纳,并将大小约10*15cm补片放入腹壁下修补腹壁缺损,整个手术只用了50分钟就顺利结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当天就可以下床活动,术后2天便顺利出院。

专家介绍 PROFILE

刘亮

普通外科主任

擅长 : 腹腔镜微创手术,如腹腔镜消化系统肿瘤根治术、腹腔镜肝胆脾手术、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腹腔镜下急腹症治疗。

// 专家提醒

腹外疝的前期病状不明显,但千万不要忽视,顺其发展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希望广大百姓朋友们勿以“疝”小而不为,一旦出现腹外疝的症状,请尽早就医。

供稿:普外科

编辑:宣传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